复杂网络中基于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的研究

复杂网络中基于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的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20-01-17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3050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借助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舆情信息的威胁越来越大。舆情传播是指舆情信息等借助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和难以抑制等特点,其传播难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有效的限制。同时,网络管理的局限性和网络用户的虚拟性,为社交网络上的舆情传播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舆情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但如谣言,诈骗信息等负面信息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而急剧蔓延,负面舆情传播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在本文中提到的舆情一般指负面舆情,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该受到法律、道德等的约束和规范,但在互联网时代,存在难以追溯,法不责众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其传播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更加理想的控制方案。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就是利用博弈理论(非理性博弈和一对多博弈)对于舆情传播进行仿真,研究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来对于舆情传播的控制策略进行探究。本文是在总结了目前舆情传播仿真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考虑个体、邻居和舆情信息三个方面的交互研究舆情传播的动力学规律。从理性博弈和非理性博弈的角度出发对个体与邻居的交互行为进行建模,提出基于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进而实现了适应舆情传播研究的仿真系统。从一对多博弈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体与邻居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提出基于一对多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并在BBV网络上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首先从理性博弈和非理性博弈的角度出发对个体与邻居个体的交互行为进行建模。随后以目前较为成熟的传染病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传播学中的社会威慑因素来构建基于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以实现适应舆情传播研究的仿真系统,继而将基于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在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上的动力学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在仿真环境中对非理性博弈的舆情传播模型进行实验,分析模型参数,网络密度和舆情传播源对舆情传播的影响,其结果符合理论分析结果。最后对无标度网络上舆情传播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包括:社会威慑方法、目标免疫方法和正面消息方法,为社交网络上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发现当个体能够降低从众心理因素,不再只追逐最大利益时,能够降低舆情传播的影响。对于正面消息,只有当使得已经接受反面消息的个体信服正面消息才能真正的抑制舆情的传播。继而我们基于一对多博弈,其中涉及到演化博弈,来对个体与邻居的舆情传播过程进行建模,并将该过程融入到SIS模型进行舆情传播的仿真。实验采用BBV网络作为网络模型。仿真实验研究了社会威慑、个体思维(个体思考深度和个体远见程度)、权重参数和网络拓扑等因素对于舆情传播的影响,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后对该模型中使用的群体动力学替换为个体动力学进行了相关的讨论。舆情传播在复杂网络上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个体之间信息交互的规律,了解复杂网络与舆情传播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的舆情传播规律。通过舆情规律的研究,能够进而加快舆情传播的控制策略研究,揭示了舆情传播控制策略的作用程度和机制,遏制谣言、虚假信息等舆情的快速传播,为社交网络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乌云娜;
【导师】郭东伟;
【作者基本信息】吉林大学,计算机技术,2014,硕士
【关键词】舆情传播;博弈理论;非理性博弈;一对多博弈;复杂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宏,林振智,文福拴,薛禹胜,李颖毅.城市移动应急电源的优化调度[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03:123-129.
[2]杨毅钧.基于惯性网络的分布式导航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2013,硕士.
[3]杨芳.污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污泥减量化研究[D].湖北大学,自然地理,2011,硕士.
[4]何宴.大口径轻质主镜热边界层分析与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4,硕士.
[5]路世瑞.两类典型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上)[J].冶金自动化,1985,01:41-50.
[6]夏北.旋挖钻机变幅机构的力学特性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D].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3,硕士.
[7]王超,穆东.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求解VRPSPDTW问题[J].系统仿真学报,2014,11:2618-2623.
[8]薛美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2013,硕士.
[9]刘祎.列车实时追踪及预警系统的定位方法及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10]于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2013,硕士.
[11]李文强.基于MRAS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D].湖南大学,电气工程,2012,硕士.
[12]周胜.信用证软条款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法律,2013,硕士.
[13]朱琴.基于Silverlight的自动化测试框架的研究与应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3,硕士.
[14]安丽娜.循环血microRNA作为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5]于立梅,陶红,郭文,冯卫华,关兵.柚皮多糖提取分级及分子量分布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
[16]韩雪松.MoS_2电化学储能性能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17]王凤.紫阳县红椿镇老街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方案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工程,2014,硕士.
[18]郭丽丽.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历史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14,硕士.
[19]许平先.膨胀土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降雨相关性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2,硕士.
[20]董春山.油气田上激电异常的成因[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02:156-162.
[21]孙兆伟,仲惟超,张世杰,张健.大气阻力摄动下平均轨道根数在轨实时确定方法[J].自动化学报,2013,10:1722-1728.
[22]张伟.南北方女大学生月经情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23]覃六生.微电网中光伏逆变器协调补偿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13,硕士.
[24]应鑫.面向TPM的远程身份证明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2010,硕士.
[25]赵薇.基于B/S模式的红河学院国际教育家校平台的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6]李敏.麝香保心丸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及作用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学,2013,硕士.
[27]齐际.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资金筹集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8]黄星.色彩的地域文化特性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平面设计,2014,硕士.
[29]罗锦珠.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的结合应用[J].技术经济,2005,10:42-45.
[30]罗志林.基于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模拟电解质水溶液性质[D].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2014,硕士.
[31]陈卫勇.基于CFD数值模拟的垂直轴风力机气动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2]李慧一.韩国中学课堂上的初级汉语教学[D].鲁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3,硕士.
[33]吴玲玲.氧化石墨烯表面改性聚乳酸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2014,硕士.
[34]刘文立.电子政务中的安全信息交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安全,2013,硕士.
[35]杨海霞.一类耦合方程的孤子解及其非古典对称[D].西北大学,基础数学,2014,硕士.
[36]孙旭青.陕西A电力企业培训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4,硕士.
[37]胡华锋.高速铁路CRTSI板式无砟轨道充填层力学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8]薛凯乐.中国四大经济板块FDI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学,2014,硕士.
[39]张伦.提高电子测量仪器研制水平之我见[J].电子设计技术.2000(02)
[40]李奥杰.补气消痰饮治疗脾肾两虚型超重和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2014,硕士.
[41]牛为华.电力营销中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计算机应用技术,2004,硕士.
[42]孙寅萍.基于模糊计算理论的管网检测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43]卞斐.吸附型三元乙丙基水处理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4]张尧锋.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D].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学位),2012,硕士.
[45]石兰月.涌浪中的理性审视[D].河南大学,教育学原理,2004,硕士.
[46]杨忠平.铁路桥梁段噪声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2014,硕士.
[47]金振华.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48]刘国欢.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思想状况分析[D].云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2,硕士.
[49]唐璇.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图书情报,2014,硕士.
[50]罗其德.基因工程改良番茄的抗病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微生物学,2004,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